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訓練電腦認識情緒Training computers to recognise emotion


影片請按這兒

" 情緒測量的技術很快將無所不在。這將讓人們發展出新的方式溝通! " 


今天介紹的是由麻省理工學院情緒計算研究小組提供的影片,此研究小組致力發展可讀取人們面部表情的電腦,透過一些簡單的可穿式設備解讀出情緒狀態,如電子手鐲,由測量汗水的微小變化,檢測緊張或興奮,或定位攝影,由臉部定位表情或像喜歡或不喜歡、困惑等等情緒。


這一項技術的應用相當廣泛,醫學上可幫助自閉症患者解讀情緒;在商業上,可用來評估觀眾的情緒反應以評估廣告效益。


或許日後在facebook給"讚"或是yahoo的心情新聞,都可以透過網友閱讀時直接由電腦判定給分。


最後,答答答~ 看完這則已偵測到您______的情緒囉! :P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14種鼻型展現不同性格,你是哪一型?There are 14 types... but which one is yours? Scientist's study classifies different shapes of noses


圖a.
韋恩魯尼(Wayne Rooney)- 英超曼聯星球星(圖a左),因長相榜上有名真不常見。
但根據一項研究指出他有全英國最有魅力的鼻子!



研究人員宣稱,這位英超曼聯星球星的鼻子-短平翹鼻被認為是最有魅力的,這是學術史上首次對人類不同形狀的鼻子進行分類和紀錄。但在韋恩魯尼沾沾自喜前,研究人員提醒道,這種鼻子通常被視為不夠成熟。


圖b.
亞伯拉罕塔米爾教授(Abraham Tamir)在歐洲和以色列旅遊的時候,抓拍了鼻子頗具特色的人,然後將這1,300張照片分別匹配到藝術畫中的臉。他發現可分類成14種類型,從"肉鼻子"到"朝天鼻"等等。

最常見的鼻子是"肉鼻子",尤其在男性中常出現,像菲利浦王子(Prince Philip)就是典型的例子(圖b左上),這項研究約有四分之一是這種鼻子類型。

塔爾米教授在"顱面外科雜誌"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發表中提到這種鼻子的人多慷慨、感情豐富、樂於助人和敏感的。

但教授認為這種"肉鼻子"和"鷹勾鼻",像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的鷹勾鼻是最沒有魅力的(圖b上中)。

另一種鼻型是"羅馬鼻"占9%,像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這些人有雄心壯志有膽量和思路清楚(圖b下右)。

哈利波特的主角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屬9%的"削瘦鷹勾鼻"類型,象徵有謀略的和具商業頭腦的(圖b下中)。

圖c.
朝天翹鼻約占13%,女星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是一個例子。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翹鼻子類型(朝天翹鼻、短平翹鼻)是最受歡迎的,(圖c)像韋恩一樣的占5%,儘管翹鼻子有魅力,但未必是福。

以色列古里昂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塔爾米教授說:" 翹鼻子是那種鼻間上翹的小鼻,這種鼻型的人時常在精神和身體上的表現不夠成熟。 "

然而王妃凱特米德爾頓(Kate Middleton)的鼻子也稱得上吸引人(圖a右),她的鼻型常出現在藝術畫裡,可見藝術家視為美的象徵

英國美容整形外科醫師協會西蒙魏希Simon Withey)這項研究結果會因地方不同而有所不同。

他說:"女人喜歡安潔莉娜裘莉的鼻子 - 一個精緻不普遍的鼻子" ,而" 男人喜歡直鼻子,大部分的人不喜歡肉鼻子和過度顛的。 "
--------------------------------

其他還有鼻頭突出的「尖鼻」、寬鼻頭大鼻孔的「列寧鼻」、鼻頭飽滿有肉的「球狀鼻」、鼻孔小的「小孔鼻」、稀有的「長鼻」、「凹凸鼻」等。


REFERENCE


Tamir, Abraham.Numerical Survey of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Human Nose.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May 2011, Volume 22, Issue 3, pp 1104-1107.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敲敲看:大腦如何知覺韻律!Beat it: how the brain perceives rhythm

譯者:Lady Brain
翻譯自 Beat it: how the brain perceives rhythm 10 March 2011

大腦使用不同的計時機制去估量一連串規律和不規律的聲音。根據一項研究經費來自英國惠康基金會神經影像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Neuroimaging),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和紐卡索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發現不同的腦區有不同的計時機制。

人類行為,如說話和動作的能力必須要有精確的協調性和即時性。一項研究今天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研究者Sundeep Teki, Dr Manon Grube, Dr Sukhbinder Kumar and Professor Timothy Griffiths和惠康基金會工作團隊提出了一份18個自願者的一系列節奏聲音的腦造影研究。

參與者被要求判斷最後一個音和上一個音出現的時間長短,利用兩聲音的間隔做不同規律性的操弄(從不規則到規則)。研究者們提出大腦可能使用不同的計時機制去估量一連串的規律和不規律聲音。

這項研究發現一個由基底核(basal ganglia)組成的大腦網絡,會被規律的聲音激發活動;而另一由小腦(cerebellum)組成的大腦網絡,則會被不規律的聲音激發活動。

「大腦內的基底核和小腦,是一個主要影響動作行為的結構。而過去我們知道,它們也影響我們對時間的知覺,而我們根據時間間隔的韻律,首次指出它們在人知覺時間變化上的角色。」倫敦大學博士候選人Sundeep解釋道。

「我們可以發現小腦的網絡,估量一個絕對的個別時間間隔,像個碼錶一樣;而基底核的網絡則測量一個相對於規律的節拍或有韻律的聲音,像個節拍器一樣。」

Griffiths教授補充道:「受動作疾病影響的病人,像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因為受損的基底核網絡或小腦萎縮,使他們在時間知覺上有認知缺失。這項研究結果,也許能在基本韻律區辨上,對他們的時間認知缺失做出一個可能的解釋。」

Reference

Teki S et al. Distinct neural substrates of duration-based and beat-based auditory timing. J Neurosci 9 March 2011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美感的達爾文理論-手繪故事! Denis Dutton: A Darwinian theory of beauty

感受到美是人最直接的感覺之一. 美在不同的場合出現, 從物體的外貌, 聲音的節奏到對故事的感動. 已經有數不盡理論想要解釋什麼是美. 不過因為美的對象包括不同的對象還有感受到美的不同個體, 想要有一個統一的回答非常困難. 這演講以圖畫的方式進行, 裡面提出了一個說法, 美是某種演化出來對事物的評價方式. 像是動物間的求偶, 雌性個體會以雄性的外觀跟展現的行為來決定配偶. 這些外觀行為常常對生存無益(例如孔雀花俏的羽毛), 可是雌性經由這樣的審美來決定誰是合適的配偶, 因為能負擔起這樣的外觀行為的雄性多少顯示了良好的生理條件. 這裡面牽涉到美重要的兩件事情, 一個是美跟某種價值有關聯(美麗的羽毛跟健康), 二是經由辨識這種美等於可以選擇某種價值(找到合適配偶). 生物間重要的生存延續的就由這樣的"美的訊息"來溝通完成. 演講者的理論是, 最開始的藝術品可能有同樣的理由, 因為要製作完善的美術品需要很高的技巧能力, 所以就像雄性的羽毛一樣, 誰能做出這樣的東西等於表示自己有更高的能力, 所以好的藝術品等於是展示製作的人某種過人的能力. 而社會發展出的"美感"就是辨識這些藝術跟能力間代號的解碼能力. 當然還有很多種可以演化出來對環境還是周遭的評價方式可以變成美感, 像是辨識出美麗的環境等於辨識出好的生存環境, 辨識出悠揚輕柔的聲音是找到善意的聲音,..等等等..也許在演化上, 這樣美的密碼都已經寫入了感性的腦讓人可以直接快速辨識. 當然人類除了先天還有很多後天的學習, 不過可能同樣的密碼辨識機制也一直被使用著, 造成了人類這樣繽紛的美感體驗.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

大腦訓練遊戲真的有用嗎? Brain training: does it work?

社會的結構跟互動在轉變, 研究的方式也可以轉變. 大腦訓練遊戲一直是一個很賺錢的領域, 但是這類的東西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說明有用與否. 一個實驗室或是研究人員如果想做這種實驗, 為了收集夠多的樣本跟夠長的研究期間, 勢必花上很久的時間. 英國BBC的科學節目Bang Goes The Theory針對這問題跟科學家合作, 進行了六週的線上研究, 每週三次, 每次進行10分鐘以上, 最後將結果出版在Nature上. 一萬多位進行研究的線上受試者的結果說明, 除了對同一問題有訓練熟悉的效果以外, 大腦訓練遊戲在這六週裡沒有增加大腦的功能, 就算是類似的能力測試也沒有辦法把遊戲中學習到的能力移轉到其他的心智能力上. 雖然這樣的結果不是真的出乎意料, 也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說明是不是這樣的時間還不夠長. 不過利用媒體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實驗來驗證, 節目本身有達到效果, 一方面幫助科學家, 一方面也讓科學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還蠻值得借鏡的!

學術文獻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plurk